不少去药店买药的消费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每次售货员介绍的药品都是自己从未听说过的新药;想买的药没有,售货员却介绍其他类似的药;跟以往差不多性能的新药却要花上几十元甚至上百元……近日,记者采访了北京市的几家药店,发现不少销售员向患者介绍的都是价格较高的新药,而物美价廉的常备药却经常被摆在不起眼的货架上。 四 夕/摄 “感冒药就得一百多” 近日,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消费者张先生向记者反应,自己近日偶感风寒,想去药店买点感冒药,可是一下子就花掉了一百三十多元,让他觉得一个小小的感冒也太“烧钱”了。 “前两天下大雨,我穿的不够暖和,感觉有点感冒症状,于是赶紧去药店买了几盒感冒药和消炎药。可是去了之后,药店里的售货员却介绍我一种从没吃过的克拉霉素片,而且每盒要30元,一个疗程3盒。这一种消炎药就花了我90元,加上感冒药和止咳糖浆,这次买药一共花了一百三十多元。我记得以前感冒就算吃再贵的药,也不至于花这么多钱,以前常见的便宜常备药似乎都找不到了。”张先生说。 随后,记者查看了张先生的购药小票和他购买的药品,果然,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0.25mg×6片装一盒的克拉霉素片,售价为29.9元,而张先生购买的三盒克拉霉素片总价为89.7元,接近90元。像这样小剂量的常备消炎药,售价确实比一般消炎药高了不少。 据张先生称,他在药店购药时,本来坚持想选购价格稍便宜的消炎药,但是售货员极力向他推荐这款克拉霉素片,而他平时熟悉的消炎药也没有摆在柜台上的显眼位置,于是只好买了这款推荐药。 便宜好药不标价 对此,记者走访了北京市海淀区、东城区的几家药店。在张先生购药的,位于海淀区魏公村的养生堂药店中,记者发现,的确如张先生所说,当记者表示最近感冒咳嗽时,药店售货员立刻向记者介绍了几种没听说过的药品,其价格都不低。 而在另一家位于东城区王府井步行街的永安堂百草药店内,当记者向售货员询问是否有双黄连口服液时,她并未询问患者的症状,就向记者极力推建一款名为十味龙胆花胶囊的药品。 “你要的双黄连口服液药劲太小,没什么用,我给你推荐的这种十味龙胆花胶囊是特别好的药,您不买没关系,我拿来给你看看,这有一种十味龙胆花胶囊,还有十味龙胆花冲剂,你拿哪种都行。”尽管记者多次表示自己不想要这种未用过的新药,这位售货员还是不停地向记者介绍道。看这位售货员如此殷勤地介绍,记者便向她询问了这款十味龙胆花胶囊的价格,“这种胶囊是58.6元一盒,一个疗程三盒。”她说道。这样算下来,三盒感冒药总价为175.8元。 此后记者表示还想要买一些常备药物,但是记者在查看货架后发现,货架显眼位置摆放的多种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口服液等药物,价格均在十几元至二十几元,而售货员身后的一款北京同仁生产的相同剂量的藿香正气水却未标注价格。记者询问后得这,这款由知名药厂生产的藿香正气水价格才7.5元,只有其他药品价格的一半或三分之一。 “购药最好遵医嘱” 近日,一条微博被热传,称“站着视线内的药全是提成高的,效果一般;价廉物美、性价比高的好药都在下面。”引起了多方讨论。对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公益法学会李圣律师,李律师认为,商家追求利润犹如消费者购物省钱,都是无可厚非,但涉及到求医问药就是一个治病救人的大问题,双方定位自己的角色身份尤其重要。我们必须要指出的是,如果把求医问药者作为消费者来定位,显然也不同于普通商场购物。所以药店和患者双方的法律关系单单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规范还远远不够。 李圣律师说:“对药店来讲是有专业要求和法律规范的,上文中所述的克拉霉素属于处方药,患者并没有提供专业医师的处方,药店以获利为目的出售,而国家有《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流通管理暂行规定》对药店、销售人员都有明确的规范,药店的行为明显违法。所以表象是虚夸、促销手段,背后是效益、或与导购工资挂钩这样的问题,更可怕的是药店不顾患者健康权益铤而走险。那就是说患者必须要有健康意识,首选是(社区医院)就医,凭医嘱用药,避免过度用药、不当用药、错误用药、个体差异而延误病情,以及药物过敏等毒副作用等损害健康。如果是常识范围内的小感冒等疾病,也最好选择配备有专业药师或有临床医师坐诊的药店,毕竟药店不是商店。” 对此,北京市金象大药房大客户经理赵丽辉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买药品之前,应先到医生处进行咨询,明确自己到底需要购买什么药,同类药品并不是越贵越好。“按照《药典》很多药的成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商品名有区别。不要轻信营业员对疗效的推荐,仔细看成分含量,慎重选择。如果营业员向你推荐多个厂家的同一类药品,你可以看一下用量和有效成分含量,计算一下哪个更合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