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联系我们
办公电话:010-59762935
李圣律师:1307119069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三元西桥时间国际H座1710室(曙光西里甲6号院)
E-Mail:lisheng@zhipulaw.com
  查看详细>>  
经典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案例
当人脸识别及监控系统“进入”课堂,会给学生带来哪些危害?又会产生怎样的法律后果?请听李圣主任律师北京电视台案例解读
 



一、案情简介

    不得不说,现如今人工智能已经飞速发展,成为了一种趋势,像指纹,虹膜,人脸识别,数不胜数,那我想问问李圣律师,您是怎么看待人脸识别等此类人工智能产品的,而且,您是否也在进行应用呢? 那么,在我看来,这种人脸识别进课堂,除了校方在一定情况下会采用,或许有些家长出于为了让孩子能够时刻保持专注学习的状态,也许会同意采用,但我想绝大多数学生应该是不愿意接受的,正如节目中的专家所说,谁会愿意在监控下生活和成长呢?同时,相关的法律问题,也是不可忽略的。在这里,也请李圣律师来说说,这当中究竟存在哪些法律问题。

二、嘉宾点评

    在北京海淀看守所会见的时候,我是用的人脸识别系统,因为我信任这套系统,但在网络支付这一块,出于安全的担忧,我还没有用过。教育部曾表示,“我们要加以限制和管理。现在我们希望学校非常慎重地使用这些技术软件。”教室不是商场、更不是大马路这样的公共场所,如果谁想通过监控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律师我不得不怀疑他夹带私货。切莫让校园信息化、智能化,变成校园监狱化,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长期监控,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而教育需要灵魂和情感,教育技术手段的创新必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基本的教学规律,而最基本的一条应该是把学生当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主性,而不是监控。

    使用监控的前提应该是被监控者知情同意和最大程度的建立隐私保护制度。否则,弃之不用也罢。

    因为相关数据库面临被黑客攻击或者自身防范不力导致泄露事件。而人脸等生物特征信息是终身不变的,因此,一旦泄露就将导致人们个人财产、或者隐私等被公开,造成重大损失。

    在当前的情况下,人脸识别的确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便捷性要求,但却是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的。如何破解人脸识别隐私安全问题,答案还未知。未来,人脸识别技术必将会应用更加广泛,然而技术的升级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或许还会诞生出新的问题。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们期待加强立法研究,使这一项技术的运用做到有法可依。


北京至普律师事务所 版权所有 Coypright © 2008-2012 Beijing ZhiPu Law Fir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三元西桥时间国际H座1710室(曙光西里甲6号院) 办公电话:010-59762935 传真:010-59762319
www.bo-an.cn 京ICP备202003247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246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471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4720; 技术支持:站多多